伦敦作家Jason Dike认为,目前我们缺的不是诚实的言论,而是缺少发表诚实言论的环境。
独立时尚评论已死?
Cathy Horyn的从纽约时报辞职的消息重新点燃了对时尚评论现状的争论。人们都在担心她的离开是不是就意味着公正评论的终结。但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Cathy Horyn的离职对时尚界的影响,而在于目前的媒体环境能否再出另一个Cathy Horyn。
时尚界的独立、无畏又有眼光的评论家初出茅庐时是在本地或地区性媒体工作。比如Horyn在《底特律新闻》(Detroit News)工作了四年,Robin Givhan一开始在底特律自由报(Detroit Free Press)工作了七年,Lynn Yaeger《村声》在(The Village Voice)工作了三十个年头。
据发行量审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从Taeger自2008年离职后,《村声》(The Village Voice)找不到能够顶替她的人,虽然它在2005年被New Times Media收购,但其发行量还是从2006年的247,000下跌至2013年的123,998。如今Detroit News?和?Free Press都是用美国联合通讯社而不是雇用他们各自的时尚记者。
但这些地域性媒体工作的经历为什么对于一个评论家的成长过程如此重要?因为在这些媒体工作,年轻的评论家可以向资历更长的老员工学习,还可以在并不需要为了广告收入的版块写自己真实的见解。这是一方还没有被广告污染的净土。
并不是说,没有为了时尚而存活的媒体。相反,绝大多数的时尚媒体都靠时尚广告而活。所以说,发表任何关于广告商或潜在广告商的负面报道都是极不妥的,因此只留了很少的空间给诚实的评论家。
随着网络的流通把评论和商业的关系越拉越紧,一些线上商店开始为写出精品社论投入大笔的金钱。但由于商店的主要主要来源与售卖商品,不需要再去拉广告收入,真实言论是绝对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传播。
人们常常想要知道在这个真实言论被排挤的媒体环境中,时尚究竟该如何自身定位;而一些其它的创意行业如书籍出版、音乐和电影都已经成功地避免了这种命运。
电影行业里,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和艾米汉莫(Arnie Hammer)都抱怨负面评论拉低了《独行侠》?的票房。音乐界,创作人很反感对他们的批评,甚至有时候还把这种厌恶通过歌曲表现出来。文学界,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 n)一度被激怒,于是针对评论家发出了以下言论:“至死我都将讨厌你,我祝你在今后的事业生涯中只能一直写出让人作呕的东西。”但即使如此,在这些创意行业,言论还是能以它无法在时尚圈所有的一种姿态存活下去。
但时尚界仍然需要团结一致起来,与现存的问题继续作斗争。请记住,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缺乏能写出真实评论的人,而在于实在太缺乏发表这种言论的环境。
而具体到国内的状况,说到软宣这也早已是时尚媒体公开的秘密,之前有篇文章是洪晃起底时尚圈,她说软宣只要不是违心的,绝对可以做得很好看。问题是大部分媒体只是冲着钱去做软宣,不是冲着内容。这话说得没错,不过当媒体沦落到以软宣为唯一的内容时,你怎么看?
据观潮网报道分析,国内的时尚产业目前在时尚全球化产业的过程中分外迷茫而缺失,时尚产业的主力军应该是自主服饰品牌,而大多数的企业依然停留于服饰行业而尚未纳入到时尚系统,更别说国际化了。这个时尚产业是没有本土性与独立性的,一开始就直接被纳入了西方主导的体系;而主导这个产业的也依然是几个大品牌的市场/公关,当然后面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品牌公关。所以在这样的运作方式下大多数时尚媒体就是靠广告养活,在广告金主的利益面前又怎敢有独立思想?本该可以成为独立时尚评论人的博主拼的是博眼球装逼格,不要说本来就缺乏专业性和思想性,随着被品牌公关“招安”,后续就是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当时尚成为一门生意,所有人只想趋附于其上时,又何来独立评论人?或者有价值的时尚评论?
中国的时尚评论还没有起来,就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