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制造”的服装与高端和时尚总是有些距离。可现在,随着第一夫人彭丽媛入选“名利场最佳着装”,一下子让中国本土的品牌以“高大上”的形象走到了公众面前。之后, “例外”、“大杨创世”、“上下”、“Vivienne Tam”……随着媒体的报道,这些中国出产的低调高端品牌开始渐渐为人们所知晓。
但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相比,这些国产品牌还是显得有些“稚嫩”,不论是品牌价值还是影响力仍旧有一定差距。
那么,我们的高端品牌究竟差在了哪里?“高大上”又是否能成为中国服装业转型的一条路径?
“90后”的“高端”
世界上每出口三件服装,就有一件来自中国。
作为我国最早在出口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的产业,成衣制作数十年来在规模上的进步有目共睹。统计数据显示, 199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6.89亿美元,到2010年则达到2067.38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一百二十多倍。与此同时,我国的服装在国际市 场的占有率也在逐步提高,自2010年开始,世界上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中有超过1/3来自我国。从这样的数字不难看出,中国是全球纺织品服装第一大生产国和 出口国。
但是,虽然从规模上看,中国的成衣出口够“大”,但如果从品牌价值、利润等维度去考量,中国的成衣却不够“强”。面对着庞大的出口规模,中国的 服装产业却一直表示自己“不赚钱”,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由于需求持续不振,中国服装业之前简单粗放的外延扩张模式遭到严重挑战,库存危机持续,大量企业 出现闭店潮,服装业把2013年称为“史上最难年”。而进入2014年,这样的寒潮还在持续。
面对着这样的严峻局面,服装业早在几年前就一直在疾呼“转型”,“打造自己的品牌”成为很多中国服装企业的目标。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一批高端的品牌逐渐出现。和国际上LV、香奈儿这些动辄有百余年历史的“大牌”不同,这些国内品牌很多都是由年轻设计师执掌,而且发展的时间也不长,很多品牌甚至只是“90后”,但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彭丽媛出访定制服装的广州品牌“例外Exception”,就是设计师马可与毛继鸿在1996年创立的。一件“例外”的羊毛大衣至少4000 人民币起,一条裤子或一条围巾则要2000人民币。仅是从价格上区分,“例外”并不能算“大众消费品”。 “例外”的创始人毛继鸿曾多次表示,“例外”的成功在于与众不同。
而且,除了品牌理念外,在具体的企业运作上,做过设计师也做过市场营销的毛继鸿选择了一条“逆传统和主流而动”的慢热式成长路线。在2004年 底,“例外”开始缩减开店数量,同时,公司内部也相应收缩了市场部,将重心从追求开店数量和规模效应上移开。同时,把衣服价格提升了一倍。于是,当年的 100家店变成如今的60家,全面走高端路线。
同样号称是“中国的顶级奢侈品品牌”——NE·TIGER(东北虎)也是“90后”。1992年,设计师张志峰创立了这个品牌,早期以皮草的设计和生产为起源,之后又相继推出了晚礼服、中国式婚礼服和婚纱等系列产品,并推出高级定制华服。
而号称“中国本土第一奢侈品品牌”的“大杨创世”(Trands)也是通过这样的“转型”而来的。1979年,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李桂莲从大连经 济开发区一个“小作坊”开始创业,起初,和众多中国服装企业一样,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出口加工产品。之后,李桂莲的生意越做越好,升级了设备,扩大了生产 线,订单也越接越多。1995年时,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创世。#p#副标题#e#
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杨创世净利润出现50.53%的负增长,贴牌加工模式已经无利可图。此时,李桂莲知道,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中国的服装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从那一年开始,大杨创世开始走高端自主品牌的路线。
现在,一套Trands男装的顶级定制套装售价高至8.8万元,其工艺水平已经不逊于世界一流品牌。我国的国家领导人、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成 了他们的客户。现在又接连创立了凯门职业装和YOUSOKU电销品牌等二线产品。根据“大杨创世”的中报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8亿元,同比增长1.21%。
“像‘例外’这种知名的定制品牌是中国服装国际化的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设计师定制品牌在中国未来5年也会有很好的趋势。” 中国奢侈品研究机构、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副主任付瑜在接受《新领军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消费市场年轻化、包容化,这从众多国际轻奢品牌在中国销 量很好就能看出。因此,给了这些年轻品牌诸多机会。
大牌的关店寒潮
当一众休闲、低端的服装品牌遭遇大规模亏损的时候,“高端”品牌大多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这让很多中国的服装企业看到了发展空间。但当他们开始着手忙着转型高端时,却发现,高端市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根据媒体报道,包括卡地亚、路易威登(LV)、GUCCI在内的一些国际大品牌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窘境。很多品牌在中国业绩直线下滑,甚至出现了纷纷集体关店歇业的情况。
从世界第一奢侈品巨头LVMH(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来看,该集团二季度销售实际增速仅为1.3%。其中,LV所属的时尚皮具部门销售同比增速对比一季度的10.7%下降75%。
其实,这已经不是奢侈品第一年遭遇冷空气。在经历了2011年销售规模30%的高速增长后,奢侈品在2012年销售骤跌了7%。随后,如 Giorgio Armani、Dolce & Gabbana以及百达翡丽和宝诗龙等品牌纷纷关闭了在中国的部分店面,而包括GUCCI等在内的大牌也开始放缓甚至暂停了拓展计划。
据贝恩咨询统计,中国奢侈品市场2013年规模为1160亿元,同比仅增约2%。2013 年中国人在奢侈品上的开支下跌了15%。2014年春节时段,本是奢侈品消费的高峰,可今年国内春节奢侈品消费总额仅为3.5亿美元,相比去年的8.3亿 美元下降了57.8%,也创造了十年以来历史最低点。
而除了国际大牌之外,中国本土的高端品牌也在这场寒流之中“感冒”。1994年诞生在香港的服装品牌“上海滩”,刚刚遭遇了业绩下降的洗礼。这 个以中式元素为主打的品牌,主要经营旗袍、中式礼服等高档服装,普通旗袍价格在7000元左右,一件镶了部分皮草的旗袍价格更是超过万元。而普通的羊毛大 衣,价格也在两三万左右。仅从价格而言,并不输国际大牌。
1997年“上海滩”被历峰集团接手。历峰集团用与卡地亚、登喜路、伯爵、万宝龙等一批奢侈品牌相同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位了“上海滩”品牌。随后 的几年中,“上海滩”走遍全球,在纽约、东京、巴黎、马德里、伦敦都开设了门面。但在2012年,“上海滩”全球门店一下子关了7家,仅剩42家。一年 间,关店率高达14%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奢侈品牌的接连关店,其中“反腐”的原因当然不容忽略。但值得注意的是,品牌过于追求利润才是根本原因。如LVMH、 Richemont、Dior在2011年净增门店数扩张迅猛,相比2010年分别多增加3—4倍,不仅拉高了成本,也违背了高端品牌“顶级小众定制的品 牌”的理念,因此才会出现随后的收缩现象。
“国内的高端品牌的种种失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定位不清晰。”付瑜表示,虽然这些国产高端品牌的产品品质、整体VI、店铺陈列等等都做到了 高端,但是业绩还是一般。其主要因素是因为品牌的知名度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这不是以品牌一厢情愿的自我定位为核心,而是以消费者的消费认同定位为核心。
我们的“大牌”还有多远
“ ‘奢侈品’是近百年历史沉淀的整合营销的产物。它经历了历史洗礼,经典品牌故事,年代沉淀下的消费认同和传承价值。”付瑜说,“奢侈品”更多是代表着一种 小众的生活方式被大众追随,真正的奢侈品消费精神是一种品位的追随,不是盲目的价格奢侈。奢侈品打造的稀缺性和神秘感、严谨态度等,赋予了比“高端”和 “昂贵”更有深度的精神价值,因此不能说价格昂贵的东西都是奢侈品。
“香奈儿女士曾经的一句名言:有些人认为奢华的反义词是贫穷,其实不是,奢华的反义词是粗俗。”付瑜在谈到奢侈品和昂贵的区别时说,正是因为奢侈品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所以很多都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整合营销才能成就的品牌价值,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复制的。
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营销系助理教授卢晓则强调奢侈品品牌的诞生和创立需要强势的文化;高超、现代化的制造工艺;以及对品牌价值观产生强烈认同的市场、世界级的设计人才和一流的奢侈品管理人才。#p#副标题#e#
因此可见,打造一个奢侈品品牌是有一个很高的门槛的。“能够把大部分生产商和品牌挡在竞争的大门之外。这也是一个奢侈品品牌即使暂时无法赢利也 仍然能够在市场上存在的原因之一。要知道这种具有精美绝伦的产品和强势定位的品牌,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这就使得品牌本身具有了很高的价值。”卢晓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价产品就是奢侈品。”对国内很多品牌用价格来区分品牌定位的行为,付瑜表示,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很多国内品牌定价与 国际一线奢侈品的副牌定价相似,但是很多消费者宁愿多花一点点钱买国际一线的副牌也不会花钱去买国内的高端品牌。”目前而言,中国大多数企业期望快速回 报,不愿投入建立一个品牌所需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然而奢侈品却需要文化积淀。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随品质,所以一味追高价忽略品牌建设,忽略产品质量都是短视行为,不会长远。”付瑜表示,随着我们更多的消费者消费品 位的提升,高价格不会再成为区隔市场的标准,区隔生活方式才是王道。总之,凡是以趋利模式为目的的高端路线最终都会举步艰难,要做真正的高端,既需要时 间,也需要很多市场建设的投入,不仅是简单的产品本身提升。
因此,高端品牌的确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品牌之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专业的市场运作,以及时间的洗礼和市场的验证等诸多因素。在这些方面国产品牌显然还有很大差距。
“国产奢侈品”的路径选择
“随着我们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说起奢侈品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市场,付瑜很是乐观,她表示,“我们不缺优质的产品,我们给欧美大牌代工多年,廉价生产成本,高质量产品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因此,付瑜建议:“我们要借鉴国际化商业运作模式,要让更多的国际奢侈品集团进入中国, 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商业运作方式,如今世界变小,先进的管理经验,好的商业模式传播很快,海归众多,包括外经贸在这个行业领域和很多国际知名学院都有合作,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面对着很多走“中国风”的奢侈品品牌风格,卢晓则认为打造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就应该把中国元素传承下去。
事实上,在和业内人士谈到中国的奢侈品现状时,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高端时尚品牌目前还太过追求“国际效应”。很多国产品牌一味向国外看齐,从品名、到产品设计再到宣传方式都很洋化。结果,却发现对外没有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对内也失去了本国消费者的青睐。
“奢侈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以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产业。然而现实中有些中国本土品牌为了迎合西方品位而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根源,最后的结果可能 是邯郸学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营销系助理教授卢晓一直专注于奢侈品营销研究。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令人向往和推崇的元素才是中国奢侈品品牌塑造自己强势 品牌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只有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元素,并提供顶级的质量,才能淡化和摆脱价廉、质次的“中国制造”形象, 在奢侈品品牌的建立过程中开创新的天地。
“中国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对国际化的东西接受更快,例如:在日本韩国人们更多地发现本土品牌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中国我们更加包容更多文化产品, 更多国家的品牌。”付瑜也表示,她坚信如果中国更多地借鉴成功品牌的国际化模式, 结合我们自己的生产优势、勤劳优势,中国会产生更多的优秀品牌。
在谈到中国的高端品牌发展路径时,卢晓曾撰文表示:“对于中国奢侈品品牌而言,无论是要向高端发展还是重新创立一个新品牌,高超的产品品质就是 中国品牌起步的根本。”同时,“有了以强势文化为基础的品牌和高超的制造工艺之后,奢侈品品牌仅仅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它还必须有一个对其品牌价值观高 度认可的市场,才有生存的空间。对于中国奢侈品品牌而言,就是要让自己的品牌价值观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并力争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成为中国消费者生活中 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