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运动品牌消耗完奥运红利、集体成为库存大户之后,耐克、阿迪达斯等全球巨头在华也开始如履薄冰。
北京等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内,一度呼风唤雨的体育用品巨头不再是风光无限的座上宾,而是成了新消费趋势下的牺牲品。一段时间以前,位于王府井的北京apm为了吸引快时尚巨头H&M,赶走了耐克旗舰店。
有的消费者甚至跑遍了整个东四环都找不到专卖运营装备的阿迪达斯,取而代之的是这些体育品牌的时尚副牌。
就在十多年前,西单商场的运营团队为了能够在北京率先销售阿迪达斯产品,还特别组建了法雅体育并采取买手,而不是联营模式与前者合作。正是因为与阿迪达斯的合作,成就了目前本土商场最大的买手团队——法雅体育。
时间的巨轮碾过,随之而来的也是消费趋势的变化。在新环境下,商场要想保证持续的吸引力,就要预判市场,寻求更合理的品牌、业态组合。
在北京apm清退耐克之初,业界也对这次“自杀”举动颇有微词。因为耐克并非经营业绩不好,而且当时的体育品牌也还有市场。
但从现实来看,快时尚显然比体育品牌更有聚客力。目前,北京apm已经跳出了王府井大街的同质化经营,成为辐射全北京的时尚商场。
比北京apm更早创新业态组合的西单大悦城,更是在开业当年实现了盈利奇迹。开业初,这家商场顶着中友(现汉光)百货、君太百货的压力,冒着租金回报低的风险,招揽了比例达25%的餐饮业态。这种创新模式一度令业内人士担忧,但最终结果是,这家商场成了北京零售业的标杆,也是后来者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面对现在的消费格局,新兴购物中心要想复制西单大悦城的模式在市场立足,已经不是一件易事。相比于纯粹的学习和借鉴,新晋品牌不如围绕消费者需求打造属于自己的业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