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不少曾经销售畅旺的行业,呈现出了冷热不均的局面。以台历、挂历等为例,今年10月31日中央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后,作为浙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台挂历、年画商品集散地的义乌,相关企业有一两百家,初步估计此次总损失金额至少上亿元。
从去年出台“八项规定”到今年的“反四风”,高档白酒市场、高档餐饮市场、高档礼品市场纷纷感受到了生意难做。在中央不断“动真格”的背景下,今年两节的消费品市场会是怎样的场景?那些“不好混”的行业又在寻求怎样的转变?
奢侈市场遇寒冬
“今年高档手表的销量明显不如去年。”北京市朝阳区某商场高档手表展台的导购员介绍,“好多单位取消了年终抽奖。去年还有一两单政府批量购买的高档手表订单,今年一单也没有。”
全球咨询公司贝恩的最新数据显示,奢侈品市场中腕表和以男士消费者为主的品类的产品增长受挫最为明显,曾是消费主力的男士腕表销售额暴跌11%。
而小票管理制度的规范,也让一些单位望而却步。“现在小票不让写礼品,即使写成办公用品也必须得有具体的用品明细才能报销,结果好多单位一问开不了小票,就掉头走了。”商场的一位服务人员说。
贝恩发布的《2013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今年内地奢侈品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预计年增长率约为2%,与往年高达30%左右的强劲增长水平相去甚远。
日常消费渐升温
与奢侈品市场频频“遇冷”的情况不同,国内日常消费品市场反而保持了较高的销售额,并且在不断升温。
“今年行情挺稳定的。”商场中低档手表展台的导购员称,“营业额基本维持了前几年的水平,变化不大。”
商场内某大众服装品牌的男装导购员小曹告诉记者,虽然今年买衣服的人和去年差不多,但是销售额反而更高了,今年卖得比去年还好!
根据商务部最新的统计资料,今年1—11月,国内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加快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积增长13%,并实现零售总额首次当月(今年11月)超过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7%。预计今年最后一个月和今后一个时期,消费仍将保持稳中加快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将增长13%以上。
新形势下求转型
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是否正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建武认为,过度的公务消费和浪费扭曲了消费市场,使得一些消费品产业价格虚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众的消费需求,而此次国家的相关举措则有利于使消费市场回归理性,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使消费品产业回归正轨。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史宇鹏表示,中国消费品产业过去存在一定的虚假繁荣。由于“三公”消费所占的比例过高,使得一些消费品产业并不能真实地体现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这些产业要审视自己的发展基础,及早转型,虽然会有阵痛,但对于未来发展是有好处的。
“消费品产业,包括奢侈品产业与日常消费品产业,要应从各自发展的角度找准自身的定位与目标群体,深入分析并挖掘市场,了解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史宇鹏建议,“政府在转型,变得更加高效、廉洁与节约,我们的消费品产业也应当调整自己,积极转型,以适应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