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初新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来看,2013年前11个月,包括鞋类在内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从我国出口鞋在美国、欧盟等地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又存在着持续下降的势头。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鞋类生产企业应该由低端加工制造向高端产品设计和生产转型,挖掘并专注细分领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走品牌发展之路。
低端鞋份额下降
记者从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了解到,我国的鞋类产品在欧盟和美国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欧盟鞋类产品进口163.41亿美元,同比上升2.66%,从第一大进口国中国进口鞋类产品81.35亿美元,同比上升1.39%;其市场份额下降0.63%,从2012年同期的50.41%下降到2013年的49.78%。从第二大进口国越南进口鞋类产品22.58亿美元,同比上升4.67%;其市场份额增长0.26%,从2012年同期的13.55%增长到2013年的13.81%。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1~10月,美国鞋类产品进口211.93亿美元,同比上升4.03%,从第一大进口国中国进口鞋类产品147.03亿美元,同比下降0.44%;其市场份额下降3.11%,从2012年同期的72.49%下降到2013年的69.38%。从第二大进口国越南进口鞋类产品24.55亿美元,同比增长21.36%;其市场份额增长1.65%,从2012年同期的9.93%增长到2013年的11.58%。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在欧盟和美国等市场的份额正在逐渐被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分走。
采访中,广东东莞一家外贸鞋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由于国内生产成本和人工工资的上涨,低端鞋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这类鞋订单更多被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的生产商“抢走”,但中高端的外贸鞋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莉表示,美国皮鞋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高于中国对美皮鞋出口量的发展,因此市场份额被其他国家分走很正常。张莉称,中国鞋类出口企业在生产量、基础设施、供应链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当前依然稳居鞋类产品供应国之首。
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关键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在第18届国际鞋业技术大会上说:“过去的25年间,全球皮革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制鞋加工中心和出口基地开始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和中国等国家及地区转移。与此同时,全球制鞋业也面临着成本上升、劳动力资源短缺、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带来的新挑战。
此外,记者根据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了解到,虽然如今中国鞋出口量显示增长,但中国鞋企每年平均以35%的速度注销关闭,大多数竞争不下去的鞋企都面临亏损,被市场大量淘汰。企业不转型,或者是转型一旦失败,就面临着被淘汰出局。
美国和欧盟是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美国的鞋类产品几乎100%是依靠进口,而且对鞋类的采购呈多元化特点:高中低端的产品都有涉及。因此,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现在中国鞋类产品在美国所占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中国鞋企应该抓住自身的优势,加快转型升级,致力于中高端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表示,由于具备较雄厚的基础,出口鞋企应该加快从低端的加工制造向高端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转型,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专注于细分领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可持续盈利性。”熊晓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