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225号历经60多年面目全非
这是位于北京路225号的一栋5层骑楼建筑,因其橙色的外墙和郁郁葱葱的屋顶花园而显得非常特别。6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杂货铺,现在则变成了广州本土服装品牌歌莉娅的概念店,但这里并非贩卖衣服的店铺,而是向公众开放的会所——鲜花、展览、咖啡、满洲窗、花阶砖、水磨石米地板,这里是时尚与传统的交融,是老建筑在现代的复活。设计师和使用者活化使用历史建筑的经验,也可为广州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
改造耗时三年 恢复最初风貌
冬日一个温暖的午后,记者来到歌莉娅225概念店。一楼前台位置狭小,旁边一个温室花园用整面玻璃墙隔开,给人以很现代的感觉。经窄窄的旋转式楼梯往上,满洲窗、花阶砖和水磨石米地板依次映入眼帘,提醒人们这是一栋民国时期典型的岭南建筑。当年依据街角而建,有着扇形外立面,气质独特。
小楼建于1948年 最初是杂货铺
北京路225号建筑始建于1948年,当时是个搭棚式的杂货铺。1949年,业主余先生与设计师关已舟共同设计并建成了现在这栋五层楼的建筑。一楼为“恒美金铺”;二楼为余先生自己开的照相馆“半士摄影院”;三楼是一家牙医诊所;四、五楼业主自住。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旬后,一楼改为“延安运输社”;二楼转为“艳芳影像馆”;三楼是省港航运公司;四、五楼业主自住。
业主余先生是一位摄影师,曾在这栋自建的小楼里经营摄影室。后来,余先生全家移民美国,这座岭南小楼就彻彻底底成为一座商用楼,而每个租用者也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楼内装饰进行了修改——木扶手被涂上各种颜色,扇形结构的建筑被改成了方形。
现在,歌莉娅225还开辟了一个房间,展示余先生当年使用过的老式相机,以及他拍摄并上色的美女肖像。会所经理李智雯告诉记者:“老先生已有90多岁高龄,但还坚持每年回来看看,去年12月还在这里住了一周。带回来了几幅以前拍摄的照片供展览。”显然,余先生对老屋现在的命运很满意。
参考经典案例 恢复小楼最初风貌
这座岭南小楼是如何变成时尚会所的呢?歌莉娅服饰的老板胡启明是个地道的广州人。因和业主余先生是朋友,胡启明租用了这栋建筑。随后,他邀请设计师李伟斌对这栋岭南小楼进行翻新设计,将其改造成时尚概念店。
南汉广州城墙曾扩展到大南路、文明路一线,称为“新南城”。北京路225号就在当年的大南门位置,是对外商旅的出入口。李智雯说:“这正好契合了歌莉娅旅行即生活的理念,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要回到原来的地方,所以我们把原来的门牌号当成概念店的名字。”
改造一栋老房子比推倒重建要困难得多。用李伟斌的话来说,“第一次来到225号,感觉这里像鬼屋,只有一层是特卖场,四层、五层空置已久。”
幸运的是,房子原来的设计图还能找到。李伟斌参考了国际上对旧建筑保护改造的案例,保留了建筑物在1949年建造时的原貌。为此在整体施工上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对楼体作了全面的钢结构及水泥灌柱的支撑加固,并对风化墙面进行修补及防水处理。因建筑物的扇形结构造成室内外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之前被使用者掩盖了的精彩部分,现在也重见天日。耗时3年多后,北京路225号于2007年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能留的都留了下来”
花阶砖 满洲窗 水磨石米……
保留浓厚岭南格调与民国风情
这里名为歌莉娅概念店,但没有一件歌莉娅的衣服出售,室内花园、法式风格的花店、铺满花阶砖的展厅和露天咖啡厅成为这家概念店的全部。在这里,对细节的追求,对老屋物件的保留,给人印象深刻。在位于5楼的咖啡厅内,4张沙发就是由原来业主家的两张睡床改造而成的。用李智雯的话说:“除了垃圾之外,我们将能留的都留了下来。”
花阶砖:房屋的五楼原来是业主一家自己居住,但改造时发现,花阶砖已遭严重损坏。为寻找最原汁原味的花阶砖,改造团队专程在泰国找到这种用老式工艺烧制的砖,并且按照原来的图案,让泰国工人用手工烧制而成。
满洲窗:225号二楼走廊有一排五颜六色的满洲窗,非常有岭南特色。李智雯说:“这里原来是推窗,但我们觉得变成会所后推窗不太方便,就改造成满洲窗。这些满洲窗也都是老物件。”他们在中山搜集了一些旧满洲窗后,又聘请中山的古董家具师傅,按骑楼的窗户尺寸进行改制。墙壁铺金色与黑金色不锈钢马赛克,与满洲窗形成了强烈对比,互相映照。
楼梯及扶手:保留原楼梯为水磨石米,并保留楼梯木扶手及铁花。从一楼至五楼,只作破损修改并打蜡。
水磨石米墙:原建筑的楼梯是水磨石米的,这是当时典型的工艺风格。设计师把旧工艺运用于墙面上,克服了施工的难度,将这一传统手艺展示在人们面前。
屋顶梳形装饰:歌莉娅225概念店的屋顶有一个梳子形的装饰物,尽管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在改造时还是保留了下来。李智雯告诉记者,这一装饰物本已腐蚀,他曾考虑拆除以保安全。后因其为建筑物的标志性造型,且其建造方式在南粤非常少见,因此还是用钢架加固保留了。参与施工的老工人则表示,这类屋顶装饰物有关风水,不能随便移动。
专家说法
保护历史建筑
不能过于僵化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过程中,怎样活化利用,赋予其新的生命,是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别一听“历史建筑”就被吓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张智敏老师说:“历史建筑采取的是分类保护的方式,不是什么都不能动,我们宁肯它被用起来,而不是僵化地进行保护。有时我们甚至希望进行一些破坏,例如,像一些骑楼,立面很漂亮,但后面的建筑已经很破烂,只要把立面保护好,后面的建筑结构都可以进行替换。”
张智敏说:“我们不希望人们一听到历史建筑就被吓到了,就认为是不让动的。历史建筑应该不仅有社会文化价值,还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价值。历史建筑可以根据个案情况进行不同的利用,可以做展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甚至在不损害本体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商业利用。”
实际上,不少企业也对历史建筑感兴趣,但却因为产权的问题不敢下手。李智雯也坦承:“由于产权不在我们手里,投入很多心血和金钱进行改造后,房子会不会被业主收回?我们也是有担心的。”保利地产副总经理、建筑学博士余英建议应该推行产权转移制度,允许这些建筑的产权流通,让一些对老房子的文化价值有兴趣的企业可以把房子买过来做成会所,真正活化、利用老房子。
善用市场机制保护历史建筑
歌莉娅方面没有透露具体的改造费用,但从其对细节的注意,以及耗时3年来看,投入肯定不菲。这个概念店无疑赚不到钱,三楼、四楼都用作展览;二楼的花店更主要针对歌莉娅会员进行赠花,剩下能产生效益的仅是五楼的咖啡馆。李智雯对记者说:“虽然产生不了什么效益,但我们更看重的是传达一种品牌的理念,做一种展示的功能。”
一个大型企业亏本运营这样一家不大的会所不成问题,但是不是每栋老建筑都有这种被慧眼识珠的机会呢?对此,专家表示,政府可以制定更积极的保护政策,如运用好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又如在不损害历史建筑本体保护、保护整体风貌的原则下加强合理利用,使保护的利益大于破坏的成本,让保护责任人“不愿拆”。
据悉,按照国际惯例,凡是列入文化遗产名单的建筑就可享受一定程度的补贴。在法国,业主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最多可获得5成的补助。而根据《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要建立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修缮、维修历史建筑”等,但具体如何进行补助,并没有详细规定。
建筑文化遗产 知多D
历史文化街区4
传统中轴线
历史文化街区
位于越秀区内的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市23个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大的一个。传统中轴线贯穿南北: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经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公园至海珠广场,这条中轴线是广州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则在此基础上划定范围:北至越秀山镇海路,南至珠江岸线,西边界为解放路,东边界经吉祥路起,经中山五路、小马路、惠新西街、惠福东路,至北京南路,总面积130.41公顷。
传统中轴线地区是广州的近现代政治文化中心。从越秀山的中山纪念碑起,沿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一直到海珠桥。
传统中轴线分为三个子段
这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是广州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有赖于岭南建筑大师、著名建筑学家林克明的直言与独特眼光。上世纪80年代,有侨商提议在中轴线毗邻两侧发展商业地产项目,但遭到了林克明的反对。林克明认为,中轴线上的建筑布置要统一,既要富有革命纪念意义,又要保持传统民族风格,要成为广州城市建筑的景观标志。
传统中轴线分为3个子段。北段保护范围:北至越秀山镇海路,南至府前路,西至连新路、东至吉祥路。中段保护范围:北至中山五路,南至大南路、魁巷,西至解放中路,东至小马站。南段保护范围:北至大南路、魁巷,南至海珠广场,西至解放南路,东至北京南路。
重点保护文物星罗棋布
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众多重点保护文物,如镇海楼(广州博物馆)、五羊雕塑、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三元宫、南越王墓、南越王宫、南汉药洲遗址、城隍庙、番禺学宫、南越水闸遗址、广州公社旧址、中央银行旧址、广州解放纪念像等。此外,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内还有全市旧城区内唯一尚存的古书院群“流水井—大小马站”古书院建筑群,以及高第街、南朝街、盐运西街等历史街区,起义路、大南路、泰康路等历史街道。
市规划局曾公开表示,要对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周边的新建建筑进行规划控制,以保证重要文物建筑之间视廊的通畅。对历史街道起义路、大南路和泰康路的道路格局进行保护,并控制其沿街建筑的尺度。根据具体城市设计的要求,对传统中轴线周边新建建筑进行严格规划控制,使之不对城市传统中轴线的空间格局产生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