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零售帝国ZARA的奥秘:与顶级品牌“做邻居”-全球时尚品牌网

时装零售帝国ZARA的奥秘:与顶级品牌“做邻居”

2013-09-30 来源:未知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快时尚品牌ZARA创始人、西班牙第一女富豪罗萨莉娅?梅拉(Rosalia Mera)倒下了。8月14日,这个精力充沛且略带些嬉皮风格的女强人在地中海梅诺卡岛度假时,突发脑溢血身亡,享年69岁,所幸最后一刻身边有她的女儿桑德拉的陪伴。这个消息震惊了全球时尚界。朋友回忆,她平常活力四射,一个月前在飞机上巧遇时还谈笑风生,丝毫不见岁月的痕迹,甚至不让人帮她搬行李。

  梅拉的一生以ZARA扬名,她通过这个企业开创了一种新的服装业运营模式,把傲慢的时尚界搅得天翻地覆,全世界只要是她看上的服装,哪怕只是T台上的惊鸿一瞥,30天内就可以让它以不到原来十分之一的价格摆满全世界的ZARA商店,让最新潮流变成街头撞衫。

  这个诞生于西班牙港口城市拉科鲁尼亚的企业,穿越整个欧亚大陆,在中国也投下了厚重的影子,在国内各大商学院的MBA课程里,ZARA早已成为教科书级的案例。

  令西班牙女性疯狂的内衣裁缝

  罗萨莉娅?梅拉1944年1月28日出生于西班牙港口城市拉科鲁尼亚的城乡接合部,那是一个工薪阶层聚居的社区。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的战火将整个欧洲拖入经济崩溃的边缘。战时西班牙虽然没有保持中立国地位,但是由于长期的内战而举国凋敝,就像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所描述的那种悲惨的社会景象。梅拉因为家庭困难,连中学都没有上就开始工作养家。她在一家时装店干缝纫活,梅拉很珍惜这份工作,不久就成为店里的行家里手,顾客盈门。在店里忙的时候,梅拉也会客串一把售货员,通过收银,梅拉看到了售价与成本之间厚厚的利润,意识到她的手艺可以赚钱,而且可以赚不少钱。对于手工型的缝纫店来说,手艺是最高的行业门槛,跨过去后,店面、原料、客户似乎都不难寻找。与其为店主打工挣一点微薄的薪水,还不如为自己工作。

  梅拉22岁时邂逅了阿曼西奥?奥特加(Amancio Ortega),奥特加比梅拉大6岁,当时在城中的一家衬衣店工作。两人对于服装、设计、创业有着难得的默契,不到一年,热恋中的两人就结婚了,并创立了一间小型服装公司GOA,这间夫妻店谨慎地销售自制服装。

  战后,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利用美苏矛盾,奉行亲美反共政策得以维持,军队和天主教是政府的两大支柱,浓厚的天主教氛围下,女性的着装十分保守,但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战时英美大批女性走进工厂劳动带动了女权主义风潮在欧洲兴起。商店橱窗里摆放的高档进口性感内衣,深深地吸引着西班牙女性。梅拉与丈夫看到了这一趋势,在新婚的起居室餐桌上开始仿制性感的高档女性内衣,用从巴塞罗那买来的质地略差但价格很便宜的面料缝制,然后以比原价低得多的价格出售,他们甚至整个周末都在琢磨不弄皱衣领的衣服折叠方法。

  梅拉与奥特加的家庭生意吸引了大批客户,即使这些内衣、睡衣只能在家里穿,女人们也趋之若鹜,而她们的丈夫也愿意为此慷慨解囊。梅拉可能还不知道,她已经开启了日后ZARA帝国赖以成功的“快时尚”商业模式:敏锐把握、了解时尚的动态,模仿其中的精髓,大批复制,用平民化的价格迅速出售。

  一流的设计、三流的价格

  旺盛的市场需求极大增强了梅拉夫妇的信心,只凭梅拉的双手显然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两人以合作社的形式,在梅拉的故乡拉科鲁尼亚,组织了上千妇女一起加工既时尚又廉价的内衣和睡袍。

  1975年,他们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开了第一家服装店。也正是在这一年,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去世,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实行君主立宪制,结束了西班牙长达四十年的独裁统治。人们渐渐大胆追求解放与个性,这家新店的创立无疑选了一个最好的时间。

  为了给服装店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两人颇费了一番脑筋,本来他们从当时一部流行电影《希腊人左巴》中汲取灵感,准备把一手创办的服装品牌命名为“左巴”(Zorba)。但不巧的是,服装店附近一家酒吧抢先用了该名,梅拉夫妇只好退而求其次,将服装店命名为与“左巴”拼写相近的“ZARA”。

  创业初期,梅拉夫妇认识到囊中羞涩又天性爱美是西班牙女人们的共同特点,坚持制作既美丽时尚又价格低廉的服装,这成为奠定ZARA成功的品牌基因。

  ZARA将只能由富人享受的时尚服装平民化了,变成所有社会阶层都能负担得起的消费,建立一个像麦当劳一样的大众化时尚品牌。从此,ZARA开始踏上以“快时尚”著称的疯狂发展之路,并在数十年的时间里逐渐成长为享誉全球的时装帝国盈迪德(Inditex)集团。

  ZARA赖以吸引顾客的关键可以总结为“一流的设计、二流的面料、三流的价格”,但一流设计的创意在服装行业本身就是稀缺品,再加上ZARA海量的产品需求—每年要推出上万款新产品,它对时尚设计的胃口极大,这就使得ZARA不得不到全世界去寻找最新、最好的时尚服装设计,从别人的杰作中吸取养分。

  为获得最新的设计信息和源源不断的时尚灵感,梅拉与奥特加以及他们雇用的设计师,像“空中飞人”一般,穿梭于巴黎、米兰等地的各种时装发布会之间,或者出入各种时尚场所,参加各种时尚派对。他们被ZARA称为 “Cool Hunter”(“酷猎手”),专门捕捉当下最流行的时尚元素,并把获得的最新服装时尚信息迅速反馈回总部,供后方团队分类别、款式及风格进行改版设计,重新组合成属于ZARA的全新产品主题系列。

  通常,流行时装品牌一年推出的产品款式是2000到4000款,而ZARA每年要推出12000多款新产品,这些新产品是从它的设计团队超过4万款的设计中选出来的。对于大牌设计师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对ZARA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填满ZARA工厂和店铺的庞大胃口。设计得越多、越快,借鉴的成分必然会越多。在欧洲,一些顶级时尚服装品牌很不喜欢ZARA,因为他们的顶级服装设计刚刚在新品发布会上展示过,没过多久,ZARA生产的类似款式产品就已经铺满了全世界。

  ZARA将它的这种运营方式称之为“三位一体”,即“设计师”、“市场专家”、“进货专家”共同确定设计款式。设计师和“时尚观察者”先通过收集时尚信息,设计师处理这些信息后,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然后归纳出这一季最时尚的设计特点,手绘出图样;设计师带着图样与“市场专家”、“进货专家”组成商务团队讨论草图,对图样进行巧妙的修改和完善,使设计看起来具有原稿的精髓却又有很多不同,同时又能与ZARA一贯的设计风格相一致,以此规避抄袭痕迹;最后“商务团队”具体执行,他们根据数据库中确定的设计信息确定什么时候投入生产,使用什么面料、什么颜色、生产多少、成本与售价等具体要求,并形成指令交给生产部门。

  ZARA的运营模式使它成为大牌设计师的噩梦,ZARA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灵魂但运转飞快的机器,它的模仿无疑会使他们的奇思妙想贬值。时尚本就是速朽的,ZARA加速了时尚死亡的过程。2008年,法国知名女鞋品牌克里斯提?鲁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的标志性红底高跟鞋推出后,极受欢迎,摩洛哥公主Caroline、汤姆?克鲁斯的女儿都是它的忠实粉丝,虽然售价超过1000美元一双,仍在名流云集的好莱坞掀起了一股红底鞋的狂潮。而ZARA的模仿款售价不超过100美元,克里斯提?鲁布托将ZARA诉至公堂,控告ZARA假冒和不公平竞争。鲁布托打赢官司,但在后来上诉中却又输了。上诉法院称ZARA和鲁布托的鞋并不相似,消费者不至于彼此混淆。一场乱战,ZARA毫发无损。但也并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ZARA惹恼过不少大牌设计师,每年ZARA都需要为此向一些顶级品牌支付几千万欧元的罚款。但这些罚款与ZARA赚到的钱相比,无足轻重,因此,ZARA继续我行我素。

  服装大牌对ZARA不胜其烦,而中小型服装品牌对ZARA更多的则是羡慕,积极仿效。据中国的业内人士说,ZARA的方法大家都想学,但是比较难,国内没有一家服装公司有钱能请得到那么多设计师,而且还有钱让他们满世界衣履光鲜地参加各种时装发布会,这需要雄厚的资金力量作为支持。

  在非议和赞美声中,ZARA一路高歌猛进,其母公司盈迪德集团业绩也节节攀升,2009年首次超过之前全球最大的美国服装零售商GAP,一年后它又超过了H&M集团,成为世界服装零售商的老大,从2009年到2011年的连续3年时间里,盈迪德分别实现销售额110.48亿欧元、125.27亿欧元和137.93亿欧元,旗下除了ZARA外,还有Bershka、Massimo Dutti、Stradivarius和Oysho等品牌,在全世界86个国家设立了超过六千家店铺。2006年,ZARA进入中国,在上海南京西路开了中国首家旗舰店,5年后在国内的分店开到了一百家。如今,在北、上、广等国内大中城市的大型商场中,不难发现ZARA的身影。

  江湖武功 唯“快”不破

  身为“快时尚”代表品牌,ZARA深知时间作为时尚的相关因素是多么重要,“快”是ZARA神话中最显著的特征。据说,ZARA的衬衣从设计师到专卖店只要两个星期,比它的竞争对手快12倍。ZARA的一款产品从设计直至运送到商店货架,平均只需花10到15天的时间,与时装界6到9个月的平均标准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也正是ZARA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原因。每次巴黎、米兰的秋冬走秀完毕,大牌的设计刚刚完成订单阶段,ZARA已经把本季的最新元素搬到了各地门店里。

  ZARA奉行“每周都要更新产品,才会吸引忠诚顾客再次购买”的经营哲学,每周一定会有新品上市,商品的替换率非常高,各店陈列的每件商品通常只有几件库存。某一款式因为热卖而缺货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 ZARA也不会大量增产同一款式的服饰。

  多款少量是ZARA的商业模式,更新率高也是为了避免供过于求的危险,ZARA—周内进几次货,大部分商品在店里陈列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周。相当于向顾客传达一个信息:“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以此达到饥饿营销的目的。顾客永远要追着ZARA的新品步伐,每周来到ZARA都有新鲜感。据统计,ZARA的顾客光顾专卖店的频率大约为每年17次,是其竞争对手的3-4倍。例如ZARA在北京大悦城的一家店,一年上28次新款,几乎两周一次,这就意味着整个供应链设计、生产、物流、销售两周就被折腾一次。“9?11”恐怖袭击的两周内,ZARA将纽约门店内库存从马术主题迅速转换成黑色主题,令艳丽的第五大道为之汗颜。

  ZARA还具备庞大高效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化的处理方式。其产品大都是由自己的工厂生产,产品最终都集中于ZARA庞大的物流中心,每小时处理60000件衣服,每件衣服都有数字身份证,从这里打包运往全球各家门店。欧盟国家以卡车运送为主,24小时内即可运达连锁店;日本、美国等较远的国家,以空运为主的方式配送。那些超过两周还没有卖出去的商品会被清理出来,运回总部。

  服装行业一般在一季开始之前,会将预计销售量的大部分一次性投入销售终端,而ZARA只投入不到五分之一,等到季节真正开始,则关注市场变化,见风使舵,根据销售情况追加或变换款式。在ZARA遍布全球各地的门店里,店员还需要时刻记录顾客对产品的意见,比如“这个衣领图案很漂亮”、“我不喜欢口袋的拉链”,打烊后,店员会立即盘点,将当日货品销售情况、客人的购买与退货数据,当日产品热销排名等进行汇总,并及时汇报到总部,进而影响下一步的生产计划。ZARA每种款式的存货量比竞争对手低,而且季节末期需要打折出售的产品相对要少。所以当各大品牌都开始以极低的折扣甩卖过季服装时,ZARA很少参与,因为根本没有多少存货可供甩卖。2012年是中国服装业的寒冬,仅22家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存货总量就达到了382亿元,全行业库存让中国人白穿3年都穿不完,这些库存每天都在贬值,最终会把企业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此时,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低库存高周转的ZARA。李宁、美特斯邦威等都在研究ZARA,反思自己。

  与顶级时尚品牌“做邻居”

  与顶级时尚品牌“比邻而居”是ZARA的独特市场策略,这一策略也被精明的奥特加称之为“油污模式”:即每登陆一个新市场,ZARA都会先在大城市中心区域的最繁华路段开店,然后再把触角伸向较小的市镇,在不打广告的情况下让品牌影响力辐射开去。“这就像一滴油在织物表面慢慢延展的过程。”

  于是,在全世界名店林立的大街,都可以看到紧挨着大牌奢侈品店铺的ZARA门店。不管是纽约第五大道、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米兰的艾玛纽大道、东京的涩谷购物区,还是北京的大悦城、来福士,ZARA比邻的全是路易威登、香奈尔、迪奥、普拉达、阿玛尼等世界大牌,这些大牌无形中提升了ZARA的品牌价值,无需广告,也会沾染了与大牌差不多的光环。ZARA的高管也认为门店就是ZARA最好的展示广告,把资金花在顶级的选址上非常超值。

  当然,ZARA门店从装修风格到产品陈列,也极为考究,不惜重金与大牌看齐,这种做法就是要突出ZARA相对于大牌的比较优势:一流设计、三流价格。这也能满足消费者的炫耀心理:在第五大道这样的地方购物,不用支付昂贵的价格,也能获得同样的光鲜漂亮以及满足,还有什么不出手的理由?

  ZARA的迅速崛起让其成为全球商业经典案例,老牌奢侈品集团LVMH时尚总监帕特(Daniel Piette)称它为“全球最具创意也最具破坏力的零售店家”,哈佛商学院则将“欧洲最有研究价值的品牌”名号授予它。ZARA模式成为快时尚品牌们争相学习的对象,许多竞争对手也在猛挖ZARA的墙脚,不少从ZARA走出的人在竞争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复制ZARA。有人称一个“泛ZARA”的时代已经来临。

  但梅拉和奥特加的婚姻却没有与事业一道进步,1986年他们离婚了,梅拉售出了自己名下大部分股份,只保留了不到7%。即便如此,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梅拉仍是全球最富有的女人之一。福布斯2013年榜单显示,梅拉的净资产已经达到61亿美元。虽然由她一手创立的ZARA在全球不断扩张,她自己却始终生活在故乡西班牙拉科鲁尼亚。梅拉和前夫奥特加一样,很少抛头露面,更别提接受媒体采访,在西班牙的财富圈子里,几乎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功成名就后,梅拉一直保持着单身状态,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公益事业上,她有一子一女,儿子患有精神疾病,梅拉创立了基金会,致力于为残疾人寻找到合适他们的工作,帮助生理或心理缺陷的人融入社会。

  她的前夫奥特加则至今握有59%的盈迪德集团股份,名下的资产超过570亿美元,2012年他取代股神沃伦?巴菲特成为世界第三大富豪。

  如今,盈迪德集团的业绩早已超越美国的GAP、瑞典的H&M、日本的优衣库,成为全球第一服装零售集团。截至2012年10月,集团已在全球82个国家有着将近6000间的服装店铺,职员超过十万人,每年生产的服装高达8.4亿件,设在拉科鲁尼亚的集团总部直接控制着面料、剪裁、缝制等制衣环节,控制着参与设计、制作和物流的100多个公司。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奥特加宣布退休,由48岁的巴勃罗?伊斯拉接任董事长,梅拉意外去逝后,ZARA母公司盈迪德集团在官网上发表声明称:“(我们)失去了一名为公司创立与发展作出诸多贡献的人,在这极为困难的时候,集团希望向梅拉的亲友给予诚挚慰问。”第一代创始人相继隐去,ZARA以后将如何面对设计大牌对“抄版”的防范和同类“高街品牌”企业的追赶,是摆在继任者面前的难题。

手机版 电脑版

2014 全球时尚品牌网 闽ICP备14009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