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中国赛于北京进行的时候,我在北京参加了由安踏与NBA做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发布会。其实“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词可以有很多解释,可以指很浅的合作,也可以是很深的合作。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之前也有很多中国本土品牌与NBA合作过,但都不是太深入,或是限制重重。毕竟目前NBA在运动品牌的官方合作赞助商仍是adidas。
但是等到去了之后,情况似乎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安踏此次与NBA的合作,并不损害adidas的利益,而是在其他非球衣以及相关的服饰、装备上做合作。这是一种不错的思维,也表示安踏在与 NBA合作的架构下,跳出了“只是运动品牌”的思维,多角化的运作,又离NBA很近,也能显着的提升安踏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就效果来说,还是需要考验,但也说明了NBA也日渐认可中国本土品牌的质量,这是一项突破。我很期待安踏可以推出那些与NBA合作的产品上市,这会是个双赢的效果。
过去与NBA合作的这些年,中国本土品牌一直在摸索一条道路。有的吃了亏,有的花钱买教训,但不管是什么状况,都显示出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想在国际间争一席之地的苦心,即便一开始花了冤枉钱,但总算是缴学费了解了如何去与NBA做结合。如今,在很多的NBA球场,也可以看到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的广告踪影。
而本土品牌也签约了许多NBA球星,不论在美国或在中国,他们都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过去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签约NBA球员,一开始是先找个小牌球员做起头,然后转攻与姚明同队的火箭队球员,继而再转变找已经在中国很有人气的成名、但已年长的球星,而后找一线球星代言。从这里的转变可以看出,本土品牌在签约NBA球员的时候已经摆脱了过去“有就好”、“盲目签约”的情况。不可否认,一开始这很多NBA球星对中国品牌是有些疑虑,但是实际上本土品牌的质量质量,与国际品牌相比并不差。由越来越多的NBA球员与中国品牌签约,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不会拿自己的脚与职业生涯开玩笑。
目前中国共有五个本土品牌签约了17位NBA球员,匹克六个,李宁五个,安踏四个,361度与乔丹各一个。以安踏为例,签约了包括 LuisScola、KevinGarnett、RajonRondo与ChandlerParsons,涵盖了老中青三代球星。Scola是老合作对象,Garnett在中国有非常广大的球迷,Rondo是中生代球星,而Parsons则是新生代,他们的球场与场外的形象都很好。这样的组合绝非一拍脑袋而去做的,而是经过思考才签约,早已摆脱“钱多、人傻、速来”的那种球迷印象,从盲目趋于理智,是我对现今中国运动品牌与NBA合作的最深感受。
NBA做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国外赛事之一,也非常看重中国市场,对于中国市场的扩大是他们一直以来的目标。所以当他们要寻找合作对象的时候,NBA就没有理由回避拥有广大消费族群的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然而NBA做事的风格是“绝不吃亏”,他们会要他们所想要的利润,至于合作的对象能因此拿下多大的利益,他们不在乎。因此但凡与NBA合作,不能没有战略目标,也不能没有盈利步骤,必须针对NBA的品牌特点发挥到最大功效,否则权利金缴给NBA一大笔,自己却赔得一屁股,与NBA短命合作的客户多半失败于此。过去不乏失败的例子,以前台湾有家叫“瀚宇彩晶”的公司,曾经与NBA合作,砸了不少钱搞桌上型电视,甚至在球场记者席上也放上他们的产品,规模搞得很大,但因为日后计算机屏幕的轻量化,以及缺乏长期战略思考,没有因应市场变化做出调整,合作没有太久就结束了,砸下去的投资血本无归。换句话说,权利金是否拿到手是NBA思考的方向,他们不负责帮你去想营运计划,因此与NBA合作者若无完善规划,是要吃大亏的。
因此,安踏这次大手笔与NBA的合作模式,依安踏这几年在中国的经营情况,我相信他们是有经过完善准备的,也显示安踏有进一步成为NBA官方赞助商的雄心。这日子会很远吗?我们可以拭目以待。